灯笼下面的须叫灯笼穗儿。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、剪纸、纸扎、刺缝等工艺,发展到现代,灯笼的材料由原来的纸、竹子,变成布、塑胶、铁线,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。
灯笼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,它可以分为宫灯、纱灯、吊灯等几种,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,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。灯笼上的图案也是多种多样,有人物、山水、花鸟、龙凤、鱼虫等等。
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了,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,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,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,才扎结花灯,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,象征着“彩龙兆祥,民富国强”,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。
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,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: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,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
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。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,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唐开元年间,为了庆祝国泰民安,人们扎结花灯,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,象征“彩龙兆祥,民阜国强”,花灯的风气从此广为流行。
网友评论